

今天的两件小事,又让我找到了做教育的意义
教育的意义藏在哪里?以前我总在理论里寻找答案,直到今天,两件发生在课堂上的小事,再次让我真切触摸到这份意义 —— 它不在宏大的口号里,而在孩子递出的一张纸巾里,在他们笨拙却真诚的迁就里,在他们为热爱之事眼里闪的光里。 上午的二年级课,手工任务结束后,三个风格迥异的小朋友凑到地毯旁,要和我一起玩词卡游戏。这三个孩子,平日里都是让我多费几分心思的 “小特别”:小朋友 B 是英国人,双胞胎之一,学习能力极强,家教也好,对中文兴趣浓厚且学得飞快,可偏偏反应太快,总忍不住插嘴;小朋友 K 是韩国孩子,堪称二年级 “老大难”,举止粗鲁、缺乏同理心,对同学常拳脚相向,一上课我就得把目光多留几分在他身上;小朋友 R 来自香港,家里没什么普通话背景,话多坐不住,还总因小事和同学起矛盾,课堂上不是他告状,就是别人告他的状。 我本以为这三人组队会状况百出,没想到竟碰撞出了奇妙的化学反应。游戏第一轮,R 输得一塌糊涂,手里一张卡片都没有。我刚要开启第二轮,就见他慢慢低下了头,眼圈悄悄泛红,眼尾挂着未掉的泪珠。我轻声安慰了两句,可他的眼泪还是忍不住掉了下来,先是右眼,接着
Nov 63 min read


一线教师的 “笔墨助力”:为好友书籍注入 PYP 中文写作教学的真实力量
在国际学校担任 PYP 中文教师多年,我在中文写作教学中积累了不少贴合实际的实践思考 —— 从如何应对学生多元的语言背景与中文水平,到分阶段培养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写作能力,这些从课堂里沉淀的经验,原本是日常教学的 “备忘录”,却在不久前成了好友书籍创作的 “助力剂”。 当时好友正在筹备一本教育类书籍,其中 “中文写作教学” 章节总觉得缺少些落地的实践支撑,得知我有丰富的一线经验后,便邀请我一起完善这部分内容。对我而言,这不仅是帮好友的忙,更是一次梳理自身教学思路的机会,于是我们很快开启了 “教学实践 + 专业创作” 的协作。 我的核心任务,是把一线教学中的关键经验提炼出来:比如面对语言背景(外语、第二语言、近母语)和中文水平差异大的学生,我们会用差异化分组教学兼顾每个人的需求;写作培养也会按年龄段分层 —— 低年级从字词认知和汉字文化入手,三四年级过渡到书写练习与简单句段创作,中高年级再引导认识文体、尝试独立写作。同时,我也没回避教学中的现实困境,比如国际学校中文课时有限,如何在短时间内提升写作教学效果,是我和同事们一直探索的问题。这些来自课堂的真
Nov 62 min read


Teaching Proficiency Through Storytelling (TPRS) and Teaching with Content and Inquiry (TCI): My Journey into Meaningful Language Learning
I explored dynamic language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—TPRS and TCI—that center on storytelling, authentic language use, and inquiry-based learning. The goal was to move beyond vocabulary lists and toward memorable, context-rich communication. This blog records my takeaways, what I practiced in class, and how these methods are reshaping my thinking about language education. What I learned: core ideas in TPRS and TCI TPRS storytelling cycle: A structured sequence of questions (y
Nov 62 min read











